這里沒有廣告
只有我們對美食的理解與探索
煎餅起源于山東
正宗山東煎餅應該怎樣吃?
天津煎餅和山東煎餅有啥不同?
煎餅是很多人的早餐選擇,當然也包括我。
吃煎餅已經變成了一個早餐習慣,不管到哪,我都會去找找附近有沒有雜糧煎餅可買的。
煎餅吃得多了,慢慢地也就發現,煎餅圈也太亂了……
全國的煎餅老家都在山東。
我們在早餐攤買的雜糧煎餅幾乎都冠以“正宗山東大煎餅”名號。
確實,煎餅發源于山東泰安。據史料記載,在明朝萬歷年間,山東人都已經開始用鏊子來制作煎餅了。
小米、玉米、麥子、高粱、紅薯、黃豆、蕎麥……把這些糧食磨成粉,都可以用來制作煎餅。
不過別看都是雜糧,這里面還是有分等級的。小米+黃豆面為上品,玉米面為中品,高粱面+紅薯面為下品。
將雜糧面加水和成一個超級有韌性的面團,把面團放在燒熱的鏊子上。
用木刮板推著,滾啊滾啊滾,面團滾過的痕跡就是煎餅的雛形。把鏊子上滾滿面糊,稍等片刻,揭下來就是一張大煎餅。
等煎餅煎熟,接下來的步驟就決定了“你是不是在作為一個山東人吃煎餅”。
非山東人民吃煎餅這樣吃。
糊上一個雞蛋,撒上蔥花,抹上甜醬,放上薄脆,還會放上火腿腸、里脊肉、肉松、生菜、培根、沙拉醬,我還見過加辣條的……“煎餅加一切”的豪華版,被各省吃貨玩得特別6。
這種雜糧煎餅在各省市的路邊,街口,地鐵口到處都是,口味都差不多,畢竟是經過煎餅小吃培訓,才出來擺攤的……
我們把煎餅當做早餐或者小吃來吃,但山東人民是把煎餅當做米飯、饅頭、面條來吃。
清代蒲松齡這樣描述煎餅:“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
正宗的山東煎餅很大,攤鏊子直徑超過半米,做好的煎餅要一張張摞好 ,等它變軟變涼,折疊成長方形三角形,便于存放。
煎餅熱的時候水分都被烘干了,吃起來是脆的。等放涼之后,受潮回軟,超級有韌性,對人的咬合力是個極大的挑戰。
嚼煎餅的過程就是咬肌超強鍛煉的過程,山東人多國字臉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山東煎餅最傳統的吃法就是煎餅蘸醬卷大蔥。
當然,煎餅之大,無所不卷,雞鴨魚肉,海鮮家禽,咸菜蔬菜,我們吃米飯能配的菜,山東的煎餅都能卷來吃。
除了山東煎餅,還有一個中國名煎餅——天津煎餅。
不過按輩份來講,天津煎餅是要喊山東煎餅一聲“爸爸”的。
天津的煎餅果子也是由山東人創制的。
大概是在清朝末年,有一個山東人在家鄉見義勇為不小心惹下命案,就四處逃竄(這個詞用著好別扭啊……)亡命天涯,一路流浪到了天津。
到了天津之后太想念家鄉的煎餅卷大蔥了,就討來了一些面啊啥的,自己攤了張煎餅。完了又發現找不到大蔥,實在沒辦法,就把別人給他的“油炸秦檜”(就是炸油條)卷進去吃了。
別人問他,你這吃的什么啊,山東人一時也不知道怎么說,就把做法告訴他了“煎餅裹著”。
結果因為口音問題,這“煎餅裹著”到了天津人嘴里就變成了“煎餅果子”了……
雖然天津的煎餅果子來自于山東,但到了今天做法已經大大不同了。
天津煎餅果子是用綠豆面和小米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兌成的糊糊,流動性很強,把面糊澆在鏊子上,用長得像竹蜻蜓一樣的小推子推開。
一般都會在上面加一兩個雞蛋,撒上蔥花,香菜末,刷上甜面醬、辣醬,放入油條、粿篦(薄脆),卷起來就是一套煎餅果子了。
這樣一看除了面糊不同,天津煎餅果子還是挺像全國版的山東大煎餅的,但是老天津人是絕不承認天津煎餅果子里面加火腿腸的!
天津的煎餅果子就只要”煎餅皮+果子“的存粹,頂多給你配一份豆漿,不能再多了,那些加火腿腸、肉松、海苔、里脊肉的都是邪教!
雖然都叫煎餅,但這里面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你們喜歡吃哪一種煎餅呢?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晚安吶
-End-
文/皓妹不貪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區可肆意留言
公眾號后臺可聊閑
投稿/合作/求吃飽
微信:tui_wei
郵箱:tougao@tuiweifo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