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共?4072
閱讀時間約?13min
但可以給你提供一種新生活的可能
?第 7 個 轉 型 故 事?
如果說溫水煮青蛙是生活的常態,那么他可能是那只不懈尋找新池塘的青蛙。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故事,但主角盡可能地真誠地分享了他的歷程。
李小鳴剛創業時加入在行行家,照片由在行團隊拍攝
2009年初,李小鳴經歷了人生中第6次跳槽,他離開了《南方周末》,成為鳳凰網資訊中心總監——這次的跨度比前幾次都大,意味著要徹底跟傳統媒體說再見。
找到新的坐標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在那之后的9年里,李小鳴的事業又經歷了很多次轉折:從門戶網站到社交應用,再進入自媒體和知識付費領域;從在機構打工到給自己創業,再到重回機構。
每一步的挑戰都很猛烈,“第一次去嘗試了不同的東西之后,會讓你覺得(轉型)沒有那么可怕”,他說。
有件事一直沒變,“自我實現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挑戰永遠都存在”。
1
尋找“更有意思的內容”和“更有影響力的新聞”
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國際文化傳播專業—國際新聞電臺編輯—《21世紀環球報道》新聞主任—《青年參考》新聞主任—《新周報》創建人—《南方周末》資深編輯—鳳凰網資訊中心總監
李小鳴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溫和,跟他的故事里呈現的那個能折騰、不循規蹈矩的人多少有些反差。成長于一個家教嚴厲的教師家庭,“70后”的他從小就是個乖孩子——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聽話乖順。
“中國教育總在說三個字:乖,聽話——聽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如果在英文里找到一個直接對應的翻譯:Listen to me,你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太好的態度”,他說?!發isten to me”的文化讓人們“小時候聽父母的,進學校聽老師的,工作了聽老板的”,“找不到完全的自己”。
或許是對“聽話”的狀態一直有所警覺,被嚴格管教的李小鳴從小就有叛逆的一面,兒時他常常拆卸并改裝家里的東西,還常跟著父親看當時受到關注的新聞和紀錄片,長大后的路也都是自己選的。本科在一所師范院校學了當年緊俏的國民經濟管理畢業后,一直想要進入媒體行業的他又考了北京大學的雙學位,選了國際文化傳播專業 。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做國際新聞編輯。這份工作可以讓他落戶北京,也滿足了當時的虛榮心,但“一進去就看到了以后的樣子”。工作4年,他深感自己做的新聞不能觸達普通人,“想做更有意思的內容”和“更有影響力的新聞”,希望自己創作的內容能被更多人看到、與更多人的生活相關”。
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正在籌備南方報業集團旗下《21世紀環球報道》的負責人李戎,這份報紙的創刊策劃令他感覺“非常性感”:它要另辟蹊徑,以先鋒、開放的視角報道國際新聞。李小鳴決定辭職,他南下廣州,不久后成為這份報紙的新聞一部主任。
他喜歡上了那個生氣勃勃又鬧騰的廣州,當時這座城市是中國市場化媒體最有生命力的陣地。這個年輕的團隊創造了一份在當時光彩奪目的報紙。
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小鳴至今都語帶驕傲,他記得自己在飛機上看到有人拿著他們的報紙,“正好(他)看的那個版面就是我做的”。
遺憾的是,這份報紙因為種種原因而被休刊,那是一次理想主義者的碰壁,但李小鳴事業上的探索卻沒有因此停頓。
他繼而回到北京,加入中國青年報旗下正在改版的國際資訊類周報《青年參考》。這份報紙提出要用年輕、新銳的風格報道國際熱點新聞。擔任新聞部主任的李小鳴認為“自己做出來的才叫?!?,力挺原創,但資方覺得原創的手段固然有必要,但也許摘編、編寫的方式投入產出比更高。這份報紙最終定位以摘編為主,李小鳴決定離開。
他進而轉戰湖北武漢,從零開始,和各路媒體人一起創建了《新周報》,立志“要在3年左右超過《南方周末》,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深度高端新聞周報”,主打獨家調查和深度報道,但在各方壓力下,這份報紙僅僅出版了7期,就轉型成為了綜合性文摘報紙。李小鳴選擇離開。
他隨即加入了《新周報》想要追趕的對象——那個時代的記者們所心心念念的《南方周末》,在報社先后任“天下”和“時局”版資深編輯。
幾年后,門戶網站興起,李小鳴逐漸感受到門戶的優越——傳統報紙特別是周報,越來越難以與之抗衡。2009年初,他應鳳凰網總編輯之邀,來到這家網站擔任資訊中心總監,從此進入了互聯網業。
李小鳴的微信頭像:JUST DO IT
2
碎片化的內容和碎片博物館
在鳳凰網的內容運營實踐和思考
進入互聯網行業時,李小鳴面對的是全新的游戲規則和門戶網站之間比傳統媒體更為激烈的競爭。此后他一直琢磨的事情是如何追趕“頭部”——例如新浪、騰訊等當時行業內比較領先的門戶網站。 同時,他也迅速接觸不同的互聯網內容版塊和產品類型:從Web 1.0時期的各類頻道和專題,到web 2.0時代的論壇和博客,他的思維也慢慢從內容生產轉向內容運營。
李小鳴認為,媒體的運營不僅僅考慮內容的質量,更要考慮內容的傳播,內容的商業化,以及如何更高效、高質量地生產內容?!斑\營比內容更綜合、更立體,但未必專注、深入?!?/strong>
2011年,微博的發展如日中天,140字以內的小方框觸發了無數公共討論,互聯網上的內容越來越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相比之下,曾經被寄予自媒體發展厚望的博客卻慢慢顯得有些“傳統”。
當時正在負責鳳凰博報的李小鳴仍堅信深度內容的價值,他希望通過線下活動來拉近優質內容與讀者的距離——鳳凰博報的“名博校園行”活動邀請了熊培云、加藤嘉一、閭丘露薇等網上最活躍的鳳凰博主,到全國多所高校和學生面對面交流。
這些活動反響熱烈,在一些高校甚至站無虛席。在以名人博客來吸引讀者的背后,李小鳴看到了“用戶創造內容”(UGC)這種方式蘊含的強大能量,也對從廣大群體獲取想法與資訊的“眾包” 概念越來越感興趣。
“名博校園行”活動海報。知名公共知識分子來到青年身邊,關注青年人關心的問題,為青年人的成長成才答疑解惑。
一次機緣巧合,他受朋友之邀參與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的討論,接觸了新中國成立后各種散落于民間的社會生活資料,例如一個生產隊1949年以來所有的賬本、庭審資料、個體書信和日記等等,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個體與家庭,卻讓他“很興奮地看到了清晰的歷史軌跡”。
他萌生了建立“記錄社會生活的在線博物館”的念頭:用散落各處的碎片化資料,拼出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
3
硅谷的啟示:尋找技術和資本,做自己有激情的事
在斯坦福大學和硅谷
門戶網式微,新的傳播方式和媒體形態在哪里?李小鳴對這個問題懷有強烈的好奇。李小鳴離開了鳳凰網,開始尋索答案。
2012年,美國三大著名獎學金之一的斯坦福大學“John S. Knight Journalism”新聞獎學金主題恰好以媒體創新為主題。這項獎學金面向全球在職媒體人招募,并且要求申請人提交個人項目提案。
約翰·奈特獎新聞獎學金(John S. Knight Journalism Fellowship),斯坦福大學為記者提供的一年期項目,旨在讓參與者從事創新項目。?
官方網址http://jsk.stanford.edu/
?“我越看斯坦福的項目,就越覺得它就是為我準備的”,李小鳴回憶,他花了一個多月準備申請資料,還提交了“在線博物館”的構想,數月后,他成為當年全球20名入選者中僅有的2名亞洲媒體人之一?!吧咸旖o了我一個大餡餅,除了我的生命和家庭之外,最大的賜?!?,他說。
在斯坦福大學,李小鳴遇到了來自美國、巴西、法國、委內瑞拉,匈牙利等各國的優秀媒體人,他們從事的領域既有電視、報紙,也有網站和媒介運營。
他們的生活被與互聯網及媒體創新相關的論壇和活動填得滿滿的,也頻繁出入谷歌等世界領先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沉浸在VR、AR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所帶來的沖擊中。
李小鳴還記得,一位同班同學用VR技術還原了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的災難現場,觀者似乎就站在屋頂上,聽著風聲、狗吠和求救聲,目睹水面的浮尸和迅速逼近的颶風。李小鳴很受震撼, “如果媒體和技術有非常好的結合,可能會創造出遠遠超出想象的東西”,他說。
斯坦福大學地處的加州硅谷一直是美國科技創業的中心,在那里,他結識了大量互聯網、投資、商業和技術領域的朋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啟發和鼓勵,憶及那段經歷,他深感自己找到了另一個自我——更有勇氣,也更有力量。?
“以前工作更多是被動的,創造性很有限,而現在,你被(在線博物館項目)驅使著,本能地有興趣要接觸投資和技術”,他說,“心里好像有自我暗示,你以后是要干這些事的”。
畢業典禮那天,看到同學們忙著拍照并分享照片的情景,李小鳴更堅定了自己做圖片社交應用的念頭:為什么不設計一個手機應用程序,讓人們圍繞相同主題發布視角和風格各異的照片,共同記錄他們所見證的時空呢?這不就是“在線博物館”嗎?
像蓄滿電量的電池一樣,他將虛擬博物館的創意聚焦在個人圖片共享和社交上,確定了創業方向:要讓用戶共建相冊,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結。
2014年夏天,李小鳴婉拒了國內媒體集團提供的留在美國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國創業?!拔覍@個項目太喜愛了,我要回來做自己的事情”,他說。
李小鳴回國創業參加訪談節目《硅谷看世界》
4
創業的教訓:“沒更早面對投資人潑來的冷水”
創建葡萄相冊(Join)
起初,李小鳴并不了解創業可能遇到的兇險和挑戰,不擅推銷的他,懷著對項目的熱情,決定拿出自己的積蓄,直接帶團隊開干,等產品更加完善時再去融資?!斑@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在項目前期沒有和投資人充分溝通”,在我們與他的交流中,他直言不諱地回憶起這段歷程。
在他事后想來,投資人對市場的了解遠遠超過創業者,后者應該從前者的反饋,特別是負面反饋中收集有用的信息。
他將這款相冊應用定位于社交軟件,而當時“90后”和“95后”是國內使用社交媒體最活躍的人群之一,他努力想要拉近自己與這些核心受眾的距離,為此組建了一支由8位年輕人組成的團隊,集中打造產品的社交功能。歷經10個月開發,這款名為“葡萄相冊”(后更名為“Join”)的圖片社交應用終于上線。
李小鳴準備了PPT和商業計劃去見投資人,不料對方直接指出,創始人的年齡和“基因”都與產品不符。
這給了李小鳴重重一擊,“如果當時能夠及時調整,也許(這個提醒)是好的”,他說,“但是媒體人做久了,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我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只要我能夠把這個話說圓(就行)’,但是把話說圓和把事做圓是兩個道理”。
在之后的融資過程中,不斷有投資人指出項目的問題。2015年,互聯網創業逐漸進入寒冬,投融資量快速下滑。到了2016年3月,他花完近250萬存款,又沒能完成項目轉型和團隊重組。在那之后,李小鳴不得不選擇讓項目‘休眠’。
“看到別人做的Join(另一個同名軟件),再對比我自己的,發現自己做的是多么糟糕”,后來他這樣說。
李小鳴認識到,創業是非常嚴酷的商業挑戰,理想和熱愛固然可貴,但創業者必須考慮真實的商業環境——用戶市場、競品市場和投資市場,考慮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以及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的邊界,自己是否能夠搭建起一支優秀的產品、技術、設計和運營團隊。
同時,創業也讓李小鳴認清了自己,他的“基因”或說優勢不在社交,而在內容,當初葡萄相冊應該建立在好的內容之上。
他的反省和調整不止于此。做葡萄相冊時,由于缺乏足夠強大的技術支持,產品應用不能迅速迭代,一度無法帶動用戶。這段經歷更加強了他對技術和與之相關的資源的好奇。
在結束自己的項目之后,他加入了以大數據驅動的烏鎮智庫,,負責公司日常運營、市場和銷售。盡管銷售業務得到了歷練,但他也逐漸明確自己對內容的興趣。
就在此時,李小鳴得到了再次回到鳳凰網的機會。
葡萄相冊(Join)留下的痕跡:喜歡拍照
5
“成長不是一個矢量,沒有唯一的標準或者方向”
做內容,還在繼續
2018年初,李小鳴回到鳳凰網,擔任副總編輯,負責自媒體、知識付費等業務,投入自媒體和知識付費的紅海,這又是需要重頭摸索的領域。他依然堅持做有價值的內容, 希望結合商業思維,做出“滿足人們內心正常和高尚需求的好內容”。
也許每次轉型都要面臨對未知的恐懼,但李小鳴認為“第一次嘗試了不同的東西之后,會讓你覺得(轉型)沒有那么可怕”。?
同時,10次嘗試也讓李小鳴變得更務實和理性,“人要遵從內心的選擇,也要知道現實的不易”,他認為,在轉型的考慮中,需要看清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資源,理解市場的需求,在這三者中找出交集,再做決定。
李小鳴的故事讓人想到“無問西東”這個率性的詞語,但他卻坦言其中的艱難,又不無坦然地說,“你要在你出去的時候,盡量想清楚為什么出發,也要想清楚,出發要付出什么樣的成本?!?。他說,“嘗試是會遇到傷痛的”,自我實現是在殘酷的現實中進行的,它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永遠都存在。
圖/做了Join后,李小鳴變成了拍照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