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左一)和沁水營村支部書記、村史館負責人、沁水電視臺領導等合影
沁水營村位于北京市東南郊,屬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距北京城區25公里,距大興區政府所在地黃村21.5公里,東臨長子營鎮政府0.4公里。面積2.59平方公里。
沁水營村是個移民村,這里的人,祖上都是山西沁水的。明朝初年,山西省沁水縣的16姓18戶遷徙至此,為不忘祖居故里,18戶移民以原籍沁水縣命名村名——沁水營。據《明史》《明實錄》等記載,明初洪武至建文年間先后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在18次移民中,沁水縣向北京移民4次,即建文四年(1402)九月、永樂二年(1404)九月、永樂三年九月、永樂五年九月。明確移到京南大興地區的移民記錄有2次,即永樂二年和永樂五年。600年來,沁水營村移民現已發展到207戶、700余人。
明清之際,沁水營村的“叉子會”非常有名。每逢皇家盛典,京城里均舉行走“皇會”活動,該村的“叉子會”曾多次受皇家欽點。光緒年間,“叉子會”參加慈禧太后66歲壽誕慶典活動時,名列各會之首,慈禧太后頷首贊賞之余,賜予該會一把“龍叉”和一面書有“神叉老會”四個字的旗幟。沁水營村的“叉子會”從此名聲大振。
“叉子會”共有26個動作:篩糠、前后背劍、攪尾、小轉身、大轉身、前踢、后踢、單雙抱月、大背場、風擺荷葉、抱叉肋、紡線 、戲水、翻花、連環翅子、大連環、披紅、小壓板、單雙打、后窩風、大壓板、掏路路、扔雙環、路路翻花、連環路、朝天登。
沁水營村“叉子會”歷經數百年的社會變遷,直至今日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以藝會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民俗價值,是一項優秀的傳統文化項目。
沁水營村的飲食習慣跟沁水差不多。這里的人愛吃醋,吃面擱、吃餃子、吃餅子、吃餡餅都要蘸。以前村里還有人做醋,后來不種谷子了,沒有了米糠,也就沒法做醋了。村里人常說,過去的醋吃著掛口,那里面有糧食啊,現在都在超市買,沒味了。
村里人也愛吃面。村民常吃的就是搟面條、揪片等。還有黃蒸,是用黍米(民間叫黃米、軟米)面蒸的豆沙包,也叫黏豆包。還有三和面(白面、豆面、榆皮面)饸饹,同樣筋道好吃。以前村里辦紅白喜事,就在院里支口大鍋,架上饸饹床,做饸饹面,吃流水席。
聊吃喝,小米是注定的話題,山西小米好是出了名的。明初移民時帶去的優質小米種子和栽種技術,讓谷子種植在這里代代相傳,整個北京都知道。小米還有一種吃法,叫吃茶湯,把小米磨成面,用開水沖得喝。這和沁水二月二的吃茶飯一樣,熬上茶,配上烤得焦黃的饃,好吃著呢!
600年來,沁水營村的主要農作物一直是谷子和小麥,后來因產量過低,1975年后就陸續不種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后人,口味變了,家譜沒了,槐樹死了,廟拆了,老物件散架了,只知道自己是山西過來的,卻空著手不知道拿啥來證明。胃!胃知道!它記住了故鄉的味道,600年過去了,還是不吃不歡。
村里的老人們北京口音不重,卷舌音、兒話音也沒那么多。他們打小就聽老一輩人說,老祖宗是從山西遷來的。雖然現在一直在大力推廣普通話,但在大興地區的一些村里,還流傳著不少方言土語,是北京人不會說而大興移民村落特有的。例如有個詞特別像沁水的方言“晌午”。
還有一個稱謂,也是北京很多地方沒有的——妗子,意為舅母、舅媽。據《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匯編》記載,除了北京大興區,別的地方都不這樣稱呼。而在山西晉東南地區,都稱呼舅媽為妗子、妗妗。
另外,今天北京大興區長子營鎮一些生活用語還留有當時移民大遷徙時的痕跡,如解手、方便、大小便、隨便等。
語言,不像飲食習慣,一說大概都清楚,畢竟經過了600多年的融合演變,在使用過程中,絕大多數方言土語都已經同化、消失在時間與空間之中。晉東南文化、移民文化、當地文化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京晉文化。
沁水營村史館面積約1500平方米,有7個展區,其內四面白墻,中部屏風,陳列著400余件不同時期的農具和生活用品。村史館負責人老支書馮學文,對所有的陳列品都能講出有趣的故事。由于村里的農田越來越少,年輕人基本不干農活,馮學文就把耕作場景搬到陳列室。在兩個角落布置了兩塊黃土地,一塊陳列著稻草垛、耬、犁等農具,另一塊停著兩臺5米高的拖拉機。此外還有石磨、石碾、紡花車、織布機等。他說,村民現在的日子好了,從前的日子逐漸遺忘了,布置這些就是希望大家有空來體驗下,特別是小孩子,以后見這些東西的機會越來越少。
馮學文對沁水營村史了如指掌,除了自身經歷外,他還有一個本子,里面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來這里工作后每一天的重要事項。因此這個本子相當于村里的大事記。他也由此與村史志辦工作人員合編了一本村志。
如今的沁水營村內排列著整齊的平房,有的農民已經住上了樓房,脫離了耕作的日子。但中國數千年傳承下來的農耕文明是必須留下記憶的,這就是我們的鄉愁。為了記錄下沁水營村的歷史和現在,擔負起存史、育人的責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振會于2007年8月開始籌劃編寫村志。2009年6月3日召開村志編寫專題會議,成立村志編纂委員會,明確編纂人員及具體事宜。2011年1月6日完成村志初稿,2012年4月由中國國際新聞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張賀才,執行主編馮學文?!肚咚疇I村志》共11編48章148節,約28萬字,全面記錄了沁水營村600多年的風雨歷程。
責編:彥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