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0日,明勢資本在北京舉行了「技術驅動的產業升級黃金十年」—2019年明勢發現者基金合伙人年會。
2019年是明勢資本成立第五年,在過去的一年里,完成了美元三期基金的超額募集,收獲了第一個自天使輪領投、持續跟投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被投企業牛電科技(NASDAQ:NIU)。在未來的18個月,明勢資本預計還會有5家企業陸續登陸資本市場。
以下是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的演講全文,經編輯發布,供業內人士參考。此外,黃明明將作為嘉賓參與6月13日在上海舉辦的【產業互聯網峰會】,分享其對中國產業升級的思考與認知,敬請關注!
▍最好一年與最壞一年
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和明勢的好朋友們相聚的時候。我們今天有來自世界各地的LP們,從英國、美國、南非、日本、韓國、香港特區和全國各地專程趕來。在座各位都是我們最信任的朋友,也是我們最緊密的家人,歡迎大家,也謝謝大家!
每年我們在這個時候都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明勢過去一年取得的一些進展,同時也會分享一下我們自己對世界的一些看法。
在去年年會上我們講到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正在快速增加。今天看來,過去的一年確實是非常不太平的一年。在我們創投圈里,有人講這標志著創業黃金十年的終結:貿易戰、美股即將結束的大牛市、上市潮和破發潮的同步上演,差不多80%的IPO是破發的,還有P2P和債市的接連暴雷、以及大家都在講得移動互聯網紅利的消失。
有一位好朋友王興同學說2018年可能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是它可能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大家情緒似乎前所未有的悲觀。在給大家分享明勢對未來趨勢的看法之前,不妨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
有這樣一個國家,在經歷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面臨以下的一系列問題:
第一,人口增速在快速地放緩;
第二,經濟增速也在放緩,甚至滯脹,經歷了兩次能源危機,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金,品質消費正在崛起;
第三,傳統的制造業面臨來自于國際上的壓力,各個大企業都在裁員,并且呼吁政府大幅減稅,放松對通訊、電力、金融、運輸行業的管制。PMI采購經理的指數在那一年掉到歷史最低點;
在座各位,不妨猜一下這個國家是哪個國家?如果是你身處當年的時間點,你對這個國家的未來走勢會怎么判斷?它是否會進入經濟的全面衰退周期,或者至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里面去?5秒時間讓大家猜一下答案。
▍The Decades That Made US
我估計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太一樣。剛才在座各位提到了日本、亞洲四小龍甚至有想到中國的。對不起你想錯了!我剛才描述的那個情況是1980年代初的美國。他們碰見了什么問題?在美蘇爭霸中處于下風,剛剛經歷兩次能源危機,包括車、家電、房子在內的所有消費品都經歷戰后30年的高速發展,從滯漲到產能過剩。1980年前后美國大企業都在裁員,美國的失業率最高達到10.8%。
但是我們看這張圖,這是我們當代人眼中80年代的美國非常有代表性的兩張圖。80年代后,美國不僅沒有進入剛才講的大規模經濟衰退,反而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通過對我們大家熟知的個人電腦、信息技術、甚至是航天航空技術的應用,引來了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空前提升,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及的美國產業升級黃金二十年。
我們看看被美國人評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總統之一里根在當時做對了什么事情?
有一個美國紀錄片叫做TheDecade That Made Us,里面就介紹了從80年代開始的黃金10年美國發生的社會、經濟乃至文化領域的變革,我們看到1980年的時候里根做的事情和今天中國政府做的事情很像,都叫供給側改革。里根政府大規模減稅。中國在今年初也剛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稅負削減。里根政府修改了很多立法和政策層面的規定,從立法的角度大規模地鼓勵和支持科學技術的投入和研發。
1985年研發成本占美國GDP的百分比達到歷史最高點3%。大家知道去年中國研發成本的GDP的比例是多少嗎?僅僅2.2%。我們過去幾年雖然持續提高研發投入,目前也還只有2.2%。而1980年代初的美國通過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占比就接近3%。這一系列組合拳的成果是美國從80年代開始不光沒有面臨經濟的大規模衰退或者說停滯,經濟總量反而從差不多2.6萬億美元在不到20年的時間增長到將近9.8萬億美元。這是增長速率非常高的一段黃金時期。同時美國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集中采用,在第二產業如汽車制造業,第三產業如物流、消費零售這些領域,產生了一批現象級公司,成為美國新經濟的代表。
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沃爾瑪。我還記得我90年代末去芝加哥大學讀書的時候我們當時所有的中國學生對沃爾瑪的印象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當我們學了沃爾瑪的案例之后,才發現沃爾瑪原來是一個科技公司。我們看看沃爾瑪做了哪些事情。1980年的沃爾瑪,還不是全球最大,甚至不是美國最大的零售企業。但沃爾瑪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條形碼掃描銷售終端數據、使用手持終端設備展示商品銷售信息的零售企業。
這和今天不管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大家都在講的所謂的新零售的概念異曲同工—都是把線下的商品、線下的數據第一次試著把它變得信息化和線上化。
在1985年,沃爾瑪是第一個用EDI把整個供應鏈的電子數據實現前后端打通。這就是今天阿里講的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的全業務流程數據打通,而沃爾瑪在30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做這個事情,只是在背后驅動的技術,已經升級為今天的機器視覺、AI、RFID和云化的數據中臺。到了1987年,沃爾瑪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民用衛星信息交換的公司,我們當時看到之后發現真的好酷,原來沃爾瑪是一家科技公司,她用了9年的時間,從9億飆升到160億,銷售額翻了20到30倍,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家零售公司。這是科技驅動零售產業升級的案例。
再看物流行業,FedEx是最早采用COSMOS系統的公司,從1979年就引入了物流運輸信息系統,是第一個用電腦集中跟蹤包裹的公司;GOC系統:天氣、飛機和卡車實況實顯的全球控制中心;DADS系統,配送車輛安裝接受數字訂單的系統。通過這三個系統,FedEx在80年代基本實現了從下單、追蹤到交付的業務數字化和協同在線化,此后FedEx持續在物流科技領域加大投資,大概用了20年的時間,銷售額從4億美金達到160多億美金,增長了40倍。這是FedEx在30年前開始做的通過科技驅動物流行業升級的案例。
▍中國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