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安溪
在城廂鎮后安?
厚安柿果,名聞遐邇。其實安溪柿果出產地不單是厚安一地,鄰鄉如同美、光德、參山、羅內等地都有出產,而厚安所產的數量較多,品質最優。厚安柿果質地柔潤,味道可口;在醫藥上,它是一種潤肺止咳的佳品。
厚安磚文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栽種柿樹,房前埕地都設有曬臺。對柿樹的栽培和柿果的加工也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快厚安柿樹生產成了規模性發展勢頭。村里培育接木出來的柿苗,經子女婚嫁、親朋戚友傳播至鄰近幾個村,并擴展到安溪幾個鎮。加工出來的柿果在市場上十分暢銷,東南亞各國的華人華僑,特別喜歡厚安柿果。
在湖頭
湖頭米粉是湖頭的傳統特產。湖頭是個山清水秀的小盆地,群山環抱,溪流縱橫,氣候宜人,具有米粉制作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據歷史記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前后,由虎岫鄉(今湯頭村三鄉角落)楊雙鯉開始制作,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F依山傍水的福壽、湯頭、前山、溪美等村的大部分農民世代以制作米粉為生。
湖頭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優質大米。加工工藝:主要有淘米、浸米、磨漿、壓干、擠條、焯粉、漂水、披粉、曬干、包裝10道工序。其產品白如雪,細如線,韌如簧,制作精細的,500克竟達30多片,聞名遐邇,飲譽中外,被譽為“米粉王”。湖頭米粉質地柔韌,經煮耐炒,韌而不澀,松而不爛,干炒、煮湯均可。
在湖頭
中秋佳節,湖頭人喜歡蒸咸筍包。咸筍包由外皮和內餡兩部分組成。外皮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紫菊和紅糖;內餡的主要原料是生筍、豬肉和調味品。咸筍包外皮甜嫩,內餡咸香,甘咸相宜,奇香撲鼻,誠為佳品。
在長坑
麥芽糖又名“飴糖”。生產歷史悠久。據傳,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長坑西溪、衡陽一帶就有生產麥芽糖,至今已有300余年。至1950年,西溪、衡陽一帶家家戶戶都能生產麥芽糖。2000年后,逐步由家庭作坊向規模較大的加工點發展。
麥芽糖制作工藝獨特而近乎神奇,它不用一絲一毫的糖,卻能制出與糖一樣甜蜜的麥芽糖。富含大量葡萄糖質的軟飴膏,香甜可口,味美性溫,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產品行銷縣內外。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品嘗過此糖,并秘帶入宮與太后服用,治愈御醫束手無策之病癥。乾隆帝龍心大悅,欽賜銅鑼一面。以鳴鑼開道,游鄉過里行銷此糖,官紳庶民不得阻擋,官府不得收稅。
在湖頭
芋包是湖頭特有小吃。芋包由皮和餡兩部分組成。皮的主要原料是白米和白芋頭;餡的主要原料是豬肉、蔥頭、炒花生等,有的還加上甜地瓜粉。農歷八月,秋高氣爽,正值芋頭收獲季節,也是芋包上市之時,湖頭家家戶戶也蒸芋包,用來敬神宴客。所制芋包有咸的,也有咸中帶甜的。早時慕名而來的美食客,在酒樓上很難品嘗到芋包的美味,因為賣芋包的只用簸箕裝著沿街叫賣,現已進入酒家、餐館。
在龍涓
安溪農村歷來盛產芥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成為農家的主要蔬菜,但以安溪西部龍涓生產的芥菜為上。龍涓芥菜有白芥、紫(黑)芥等,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異,當地村民早就利用豐富的芥菜資源加工腌制成咸菜干,不但常年食用,而且銷往各地。
龍涓咸菜干味甜色美,風味獨特,用途廣泛,聞名遐邇。它可以單獨煮成菜,也可以摻些佐料煮成湯,還可以與豬肉一起煮成“咸菜肉”,不論是菜還是湯,都稱得上是上乘佳肴。閩南地區有不少餐館酒家的菜譜上,都有一道菜“咸菜肉”,就是采用龍涓咸菜干和半瘦肥豬肉煮制而成的。
在湖頭
湖頭油蔥粿也是他處很難品嘗到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它有兩種,一種是油蔥米粿,一種是油蔥麥粿。前者用優質白米為原料,經浸透、磨漿后,加入適量的鹽、硼砂,下蒸而成。后者以小麥、大米為原料,制作工藝與米粿同,但兩者風味截然不同,各具特色。食用時將蒸熟的粿(米粿、麥粿)切成長約10厘米、厚1.5厘米的粿片,然后涂上一層金黃色的花生油與蔥頭細末炸成的“蔥頭油”,形成白里透黃,交相輝映,香嫩滑膩,令人喜愛,是一種別出心裁的風味小吃。
在湖頭
白粿又叫“糍”,生產歷史悠久,制作方法極其古老。選用質優粘性高的上等白香米為原料,經洗凈浸透,放進蒸籠里蒸透(不得過爛),然后倒進石臼里用手工舂,每臼要舂數千下,直到飯粒全部勻化,取出捏成富有韌性而不粘手的大糍團,再用雕花的圓形糍模印壓成一塊塊圓形的白粿,雪白的白粿上呈現出牡丹花或纏枝花等圖案,十分漂亮。
白粿在安溪各地都有生產,尤以湖頭產的品質最優,故有“湖頭白粿”之稱。1990年以來,白 粿產量不斷增加,式樣有所創新。市場上銷售的白粿,既有整快的,也有切片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消費者,擴大銷售量。
在官橋山珍村?
山珍豆纖產于官橋鎮山珍村。該村自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黃氏肇基以來,就大量種植月豆、綠豆、黃豆、豌豆等各種豆類。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原料發明創制了豆纖(早時制作豆纖多用月豆,俗稱“纖豆”,故名為豆纖)?,F制作豆纖采用月豆、綠豆、黃豆、豌豆等,其加工工藝考究,工序繁復。主要工藝是:把各種豆磨成精粉,加入一定比例的凈水,經拌、捻、卷、揉、切,當中撒些地瓜粉,才制成產品。尤其是拌粉、打疊工序,要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打疊。該產品蛋白質豐富,低脂肪,富含多種維生素;質地細韌,松而不懈,滑而不膩,加入香菇、蚵干等佐料,煮成豆纖湯,滋味獨特,十分可口。1980年后,產量不斷增加,暢銷國內外市場,深受東南亞各國華僑的青睞。
在龍涓
清乾隆《安溪縣志》載:“紅粬,米為之,可釀紅酒?!笨梢姲蚕t粬生產歷史悠久,至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紅粬是釀制紅酒的主要原料,加上一定比例的糙米蒸成糙米飯和適量的冷開水,密封于大缸一段時間,便可舀出清紅發亮、醇香甜美的紅酒。龍涓生產的紅粬、紅酒歷來以家庭作坊為主,工藝精湛,質量特優,故成為龍涓的特產。紅酒醇厚甘鮮,性溫味甜,有滋補功效,為安溪產婦坐月子必補佳品,對人體內外受傷、腰酸背痛有調理作用,同時還是烹飪中極佳的調味品。1978年以來,龍涓紅粬、紅酒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紅粬、紅酒年生產量分別達50噸和200噸,不僅在安溪十分暢銷,而且銷往全國各地。
在蓬萊
清乾隆《安溪縣志》冬瓜糖是以鮮冬瓜、白沙糖等為主要原料。先把鮮冬瓜切成小寸條,浸以石灰水,后用清水洗凈,反復數次,再放進鍋里,加入白沙糖一起熬煮。煮的過程中,必須控制好火候,才能制出優質冬瓜糖。冬瓜糖在全縣各地均有生產,惟蓬萊生產的大條冬瓜糖品質最佳。蓬萊大條冬瓜糖是彭圩街劉崇發于1949年9月創制的,其特點是入口無粕,清甘甜嫩,具有清涼潤肺之功效。此外,它更是佐茗、饋贈之佳品。
“成珍”牌?
“成珍”牌桔紅糕是安溪成珍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為祖傳特產,百年老字號。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官橋赤嶺林維扁(字敬圓)開設“成珍”號店鋪,研制出“成珍”桔紅糕。
“成珍”桔紅糕配方獨特,選料嚴格,制作考究。其主要原料是選用上等糯米、植物油、白沙糖、淀粉等,輔以其它配料,經精湛加工制作而成。該產品色澤雪白,質地細嫩而富有彈性,甘甜爽口而不粘齒,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老幼皆宜。佐以名茶,饋贈親友,皆為上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漸成名糕。隨著海外僑胞的往來,逐步傳遍東南亞各國,并享有盛譽。?
在湖頭?
湖頭風味小吃首推“圭卷”,上至大酒樓,下至小食攤,都有出售,可謂雅俗共嘗。在湖頭,一桌豐盛的筵席,少了圭卷就大為遜色;一攤小食攤,少了圭卷就少人問津。湖頭圭卷選料精美,制作講究。主要原料是豬肉、蔥頭、蝦米、地瓜粉、調味品等。整盤圭卷顏色黃橙橙,氣味香噴噴,咀嚼脆酥酥,令人胃口頓開。若佐以黑醋及湖頭歐陽村的特產芫荽,味道會更加濃郁,風味尤顯獨特。
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回家吃到湖頭圭卷時,無不感嘆:“嘗盡天下名菜,還是無法忘記家鄉的圭卷配芫荽。在他鄉如法炮制,也難與家鄉的圭卷相媲美;即使能買到芫荽,也遠不如歐陽村的芫荽香?!?/span>
在湖頭?
相傳,湖頭白粬生產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湖頭白粬薄圓形,如餅干狀,質地潔白,做工考究,煮食快速,入口滑嫩,別有風味,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湖頭白粬以煮湯食用,甜咸皆宜,可以單獨甜煮,也可以單獨咸煮,加些瘦肉或蚵干、蝦仁等配料,還可以與湖頭米粉合煮。煮熟后的白粬潔白晶瑩,奇香撲鼻,十分誘人,使人一看就想把它挾進嘴里;而到嘴后,又感到異?;鬯绍?,十分可口,是老少皆宜的解暑消夏好食品。湖頭白粬包裝美觀,攜帶方便,是饋贈親朋好友和海外僑胞的風味佳品,深受國內消費者和海外僑胞的喜愛。
在湖頭?
蜜桔最早產于長坑鄉,后流傳于全縣,湖頭鎮后來居上。因其顏色金黃,雅稱“金栆”。蜜桔的主要原料是大桔和白糖。大桔產于山區,多為野生,是特有山珍,秋末冬初為成熟采收季節,可鮮吃,也可以加工,有潤肺止咳等功效。產地以內安溪為主,尤以長坑、藍田、祥華等鄉產量最多,質量最好。
蜜桔顆顆圓潤美觀,金黃透亮,香甜可口,十分誘人,歷來是鐵觀音名茶的理想茶配,也是招侍客人的上等佳品。蜜桔加工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不僅家庭自制享用,而且制成商品銷售。產量雖然不多,卻暢銷國內外。
在蓮兜美
蓮兜美豆干產于官橋鎮蓮兜美村。相傳,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開始生產,至今已約有200年的歷史。
蓮兜美豆干歷來以家庭作坊為主,屬民間傳統工藝,技藝獨特,制作精巧,品質優異,久負盛名。豆干選用優質大豆為主要原料,佐以石膏(最早用鹽鹵,質量最好)、八角等。其加工工藝是:洗豆、浸豆、磨漿、煮沸、過濾、牽路(放入適量石膏)、攪拌、包壓等8道工序制成。其產品形方塊狀,色淺黃或白,質地細韌,用手將其捏緊不會斷裂,放開后恢復原狀;掰開時其組織像雞肉絲狀;品嘗時像吃雞肫一樣,香韌可口,百嚼不厭。產品聞名遐邇,供不應求。1978年后,蓮兜美豆干制作工藝得到進一步完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年產量達140多噸,暢銷國內外市場,頗受消費者的喜愛。
(圖文來源/網絡,涉及版權問題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您如有更多安溪美食,歡迎留言!
藝術安溪 | 歡迎來稿
編輯Summer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