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心絲蟲是寄生在貓心臟和大血管中的一種寄生蟲病,蟲體為微白色細長粉絲狀。除能感染犬和貓外,心絲蟲還能感染狼、狐貍和其它野生肉食動物,甚至某些免疫力低下的人也有可能會被感染。貓對心絲蟲的抵抗力較犬強,因此臨床上貓的感染率比犬低。
貓心絲蟲一生的生長發育需要經歷幾次變形,首先寄生在貓咪心臟或大血管內的成年雄蟲和雌蟲交配后產下第一期幼蟲微絲蚴,這些微絲蚴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到外周血液如皮膚血管中,在外周血管中這些微絲蚴可以存活1年或以上,但在被蚊子吞食之前它們是不會進一步發育長大的。蚊子活動頻繁的季節,當蚊子叮咬貓咪時微絲蚴就進入蚊子體內,經過2周左右就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第三期幼蟲,帶有第三期幼蟲的蚊子叮咬貓咪吸血時,蚊子體內的幼蟲就會乘機進入貓咪皮膚、皮下組織、肌肉中,并在此繼續發育脫皮變成童蟲,童蟲接著就進入貓咪的靜脈,并隨著血液循環移行到心臟及大血管中,在此它們再進一步發育成熟形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心絲蟲。
從心絲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蚊子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絲蟲有一段時間必須在蚊子體內渡過才能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蟲,同時蚊子也是傳播心絲蟲的罪魁禍首,如果沒有了蚊子,心絲蟲就像沒有燃料的飛彈,失去了應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