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家過日子,常聽到一句話:日子咋樣???答曰:年吃年穿。
這是農耕時代農家生活的真實的生存狀態。莊稼有歉有豐,糧食有缺有余。豐年存點余糧,荒年拉點饑荒。農民的日子,就在這土地里熬著。記得小的時候,爹娘往往在飯桌上算計日子。家里還有多少糧,新麥能打多少,陳糧能吃幾日。下蛋的雞有幾只,奶羊能下幾個崽。娘常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爹也隨和說:陰天下雨咱不知道,可是咱兜里有幾個子門清??!現在想來,我的爹娘,每年的財務預算真是做得真精細??!在物資極度匱乏極度艱難的年代,由于爹娘的精打細算、勤儉持家、辛勤勞作,我們家才有這種年吃年穿的日子,我們兄妹才沒有挨餓,都長大成人。想來,我的爹娘真是了不起??!
鄰家有位王伯母,是王伯父去河北謀生帶來的。我從小時候就覺這位伯母說話跟周圍的大娘嬸子口音不一樣。王伯母很大方,也很會享受。剛打下來的新麥子,她瓢子一挖就去換饅頭;剛下的豆子,她就去換豆腐;剛下的地瓜干,剛收回家她就背著去集上賣了割肉吃。那個年代農民手里沒錢,還是物物交換的交易形式。這王伯父是個“妻管嚴”,當著伯母面不敢說,到我們家常常抱怨,發牢騷,“敗家娘們!”一生氣,伯母做的好吃的這王伯父還不吃了。爹常說他,別傻了,你吃一點得一點。到王伯母家玩,伯母挺大方的,還常常給塊肉吃。這可是我們到過年才吃上的呀!回到家,我們常常說王伯母家咋這有錢,娘就笑了,你等著看看吧。真是不到過年,家里吃光了,王伯母領著孩子去河北娘家了。大家伙都覺得王伯母娘家肯定得是大戶人家,王伯母家我們天天在一起玩的哥哥說了實話:啥大戶人家?我們“戳狗牙”去了!“戳狗牙”是我們老家的方言,就是拉著個打狗棍討飯去了。
每每聽到這里,我們兄妹都感激爹娘。也就是爹娘的辛勞和精打細算節儉度日,我們沒過過討飯的日子。娘常說起她小時候去茅河東討過飯。還是前幾年到本市一個縣城出發,突然聽到“茅河”這個名字,想起小時候母親給我們講過討飯的地方。原來,我的母親小時候要到離家300多里的這個地方討飯,娘是怎么走這么遠的?同事還跟我講起“茅河”的名稱變遷,我則想起小時候聽母親講逃難討飯的往事。頓生感慨,我的母親自己品嘗了背井離鄉逃難討飯的滋味,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全家人不再受這份苦不再餓肚子,沒耽誤我們上學讀書。我們在這年吃年穿的日子里,才沒耽誤成長。想起娘親一輩子的辛勞,我常常淚涌。
農家人在農耕時代里,就是靠土地靠勤勞養活著家人。老輩人講,我們村子自明代就有,也大多是逃難之人,一副籮筐挑著一家子在村子里開荒種地,慢慢就形成了村莊。所以,村子里雜姓較多。我們家地也不多,爹總是想盡辦法多種一點。記得村子里有一個大石塘窩子,就是采石后形成的大坑,村里人稱之曰“石塘窩子”。父親開墾出來,因地勢低,父親就種高粱、苘麻等。高粱秸稈可以用作蓋房子的材料,苘麻可以制作繩索。被鄉人們荒棄的地方,父親將一塊塊石頭撿出來,深深刨起土塊,然后細細砸碎坷垃,用鐵耙子蕩平。真的是靠磨破的手流下的汗開墾的土地。沒想到連種了幾年,還打了不少糧食。有時也很納悶,別人不屑一顧的地方,父親怎么就發現這一塊好地呢?問父親,父親說:只要有土的地方,就有喂飽我們的糧食。父母都是受過饑餓煎熬的人,正是靠他們的辛勞才有喂飽我們的糧食。在農家真要是做到年吃年穿也不易??!
父親是個很聰明的人,他愛觀察也愛學習??吹饺思仪f稼長勢好,他就問人家怎么耕地、幾時下種,肥料怎么攪拌的。他很會琢磨著讓地里多打糧食。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為了多打糧食,父親就讓我們早起來上學前背著個糞筐去拾糞?,F在的孩子見了糞便就要捂鼻子就要嘔吐,可是,我們那時候如果見了豬屎、狗屎、牛屎,真跟見了寶貝似的,趕緊用糞鏟子撿起來放進筐里。還有的伙伴因爭一豬屎爭起來吵起來?,F在想來,那個時候,怎么就沒覺得臭??!鄰居張伯父的兒子是我的發小,這張伯父是耕地的老把式。張伯父在耕地的時候,就撿了不少牛糞,他把牛糞在地頭曬干了,帶回家當柴燒。張伯母就把干牛糞放在灶膛里,拉起風箱,這牛糞還冒很著好看藍火。我就很好奇,黑牛屎還能燒出漂亮的藍火來。我還在張伯母家吃過她用牛糞燒火煮過的地瓜呢。當時,只吃到了地瓜的香甜,怎么就忘了聞一下牛屎的味道呀!
為了攢足種地的肥料,父母親也動了很多腦筋。喂豬、喂羊、喂雞鴨鵝,靠這些畜禽攢糞,還是不夠,父親就讓鄰村到我們村放羊的羊倌到我們家吃飯,讓他的羊晚上也住我們家的羊圈。這幾十只羊一個晚上又拉又尿,真是造糞了。早晨羊倌趕著羊出去了,父親就用土把羊的糞尿覆蓋了發酵,這辦法真是管用??!比我們哥幾個撿糞強多了。真的發現,愛琢磨事的父親還真是有辦法。父親善于精營土地,母親在家養豬養羊養雞鴨鵝,靠這個能夠攢幾個錢。家里靠地里的糧食吃飯,靠莊稼的秸稈做飼料,喂家畜家禽。這一切都是農家過日子的物資來源。父親說光靠土地打糧食還不行,還得靠養家畜家禽改善生活,積累點家底子。父親常說,男孩子都長大了,要蓋屋娶媳婦,都得用錢啊。所以,母親過日子特別儉省,特別精打細算。
父母對自家人省,對待親戚對待父親的好友,大方的很。遇到鄰居家缺種子了,都是挑出籽粒飽滿的種子送給鄰居。父親說,種糧要是不飽滿就長不好莊稼。雖然,秋后打下糧食鄰居也是多還一點,爹娘從來都不多要。遇到歉收的時候,也就不要了。老百姓過日子講究你來我往互相走動,大家在艱難里抱團?渡過難關。大家有難處都幫一下,一家蓋房子娶媳婦這樣的大事,就都圍上來,大家互相幫襯,什么樣的大事都能做得圓滿。我們家雖都是窮親戚,但也都處得很好。
年吃年穿的農家日子,也是緊緊巴巴地過來了,親朋好友也常?;ハ嘟杞枧才?。農民過日子講的勤儉持家,講的是吃苦耐勞。真有過不去的坎,才伸手向親戚朋友家借點,一旦過去難關,大家都是想著抓緊時間還。父親常說,該賬的日子就像背著塊大石頭過日子一樣,太沉重了。那年父親病已經很重了,他拒絕吃一些貴重的藥,而是讓我們弟兄把他看病借的錢一家不漏地全還上。父親說,人走了,賬不能留著。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把賬還上,他也不敢瞑目,到那邊真要見了幫咱的人也沒臉說話。在父親的意識里,有恩報恩有情還情。當我們把賬都還清,給父親匯報的時候,父親長舒一口氣,咱日子過得再緊,也不能欠賬不還。還完賬,父親精神很好,父親臨走時很安詳,沒有病痛的呻吟和恐怖的囈語。
年吃年穿曾經是農家保持溫飽的生存狀態,也耗盡了父母一輩子的辛勞。今天的農家早已過上了溫飽的生活,地里生產收入已遠遠不足農家的開支了。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進城務工掙錢,要比種地收入大多了;沒有技術的農民,靠自己的力氣也能掙錢養家。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已經走在了小康路上,年吃年穿有余錢這正是農村老家每一個家庭的生活現狀。不少家庭已經買上汽車,蓋上了二層小樓,住進了樓房。農民的日子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農家子弟已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跟著父母在地里勞苦的干活,為一豬糞而爭搶爭吵了。想到這些,真是感慨中國農民過上了歷朝歷代從沒有過的好日子。娘常說:以前就納了皇糧不怕官?,F在,不僅不納糧,種地還給錢。老人上了年紀還發錢,還是這個政府好啊,!農民最素樸的感情還是感恩知恩。
在艱難的日子,我的爹娘都想著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別人。他們從沒想過暴富,大家都說天上掉餡餅。爹就說,那樣的餡餅不吃為好,不是自己勞動所得,吃得也不安心呢!窮了一輩子的爹娘,對生活沒有太大 的奢望,他們只盼著一家人平安度日而已。他們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和家人,從不奢望一夜暴富??墒?,在精神生活層面,他們并不貧窮,他們靠這種歲月累積而成的家風教育著我們健康成長。當我回首我的農家生活,回首在父母身邊年吃年穿的農家日子,我覺得農民的勤勞節儉,農民的互助守信,農民的感恩報恩的品質,正是走向小康的農村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傳承。
我在農民的家庭中長大,我從我的爹娘那里學來了勤儉度日,學來了辛勤勞作,學來了知恩感恩。當我看到有些人以權勢和財富作為衡量人的價值標準時,我困惑了。怎么有些人看起來很成功的人士,還不如農民的心胸和格局大?當我看到有些人一輛車幾十萬上百萬,揮霍無度的生活,我就想我們全村的鄉親一年也花不過幾百萬??!人家咋這么有錢?咋這么敢花錢?更有甚者,有些人碰瓷耍賴訛人錢財恩將仇報,這就更違背做人基本的原則了。還有些人在困難時求人借錢,事后非但不還,還跑路隱匿。難道這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心到退步到原始洪荒之際了?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了,難道有些人的獸性還厚厚覆蓋了他的人性?想及此,我真有些不解了?
多少個晨曦,我都喜歡騎行于家鄉田間地頭,看著返青的秧苗,看著蓬勃的莊稼,我覺得這是家鄉最美的風景。走在家鄉的阡陌小道,我覺得是最美的享受。這是我的村莊,這是我的家園,這里有我童年的記憶。我懷念小時候跟著爹娘在田里勞作的日子,我懷念跟爹娘在一起過得那些年吃年穿的日子,無論到什么時候,無論日子過到什么程度,我還是農民的兒子,我不會忘記在艱難歲月里,爹娘傳給我的勤勞節儉、互助守信、感恩報恩的家風,我會將這一家風一代代傳下去,傳給我們的后世子孫。
(寫于2018年6月8日,農歷戊戌年四月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