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過年前的準備,很大一部分與“吃”相關,家家戶戶都在蒸炊油炸,準備春節的食物。除了正餐之外,也少不了屯一些年貨,作為日常的點心和零嘴。如今,春節的小食真是五花八門,但一份傳統的味道,也是一份久違的味道。在閩南,春節拜年,泡一壺茶,吃一些年節零嘴,才有了年的味道。
下面的閩南過年零嘴你認識幾樣呢?
超過3樣才是正宗閩南人哦!
生仁糖
傳統上,春節家里必備盛裝賀年小吃的禮盒??腿说郊依锇菽?,主人端上一盤滿滿的、寓意和氣的禮盒,吃過里面的糖果、零食,一年都好運。這其中就有閩南人春節常吃的一種小零食,有粉色,也有白色,看起來像糖果,但里面裹著的卻是炸好的花生仁,閩南人叫做“春糖”或“花糖”。這是不少人家年前必備的好吃年貨,正如閩南俚語所說的:“呷春糖,越呷越有春”,花生酥脆,糖霜香甜,白色粉色好看喜慶,好似甜甜蜜蜜的日子,是小孩子很愛吃的零嘴。
寸棗
“呷寸棗,年年好”,客人來拜年,寸棗是必不可少的招待。小小的寸棗,制作手藝卻復雜講究,用糯米粉和面粉揉炸,再拌上麥芽糖制成的糖漿,最后裹上糖粉。因為外表裹著一層糖衣,又炸得金黃,猶如“小金條”,看著十分討喜吉利,吃著也香酥脆甜,是閩南人記憶里的年節之味。據說很早以前,每逢春節,主人家請吃茶點,常少不了紅棗、桂圓、冬瓜糖等小食。而在戰亂和物質缺乏的年代,紅棗卻稀有昂貴,為了圖個吉利,民間便以糯米做成類似棗子的長條形狀,于是因棗得名,才有了古早味的小小金寸棗。
炸棗
每到臘月二十七八,家家戶戶便開始支起大鍋做炸棗,做好的炸棗,一部分供奉神明,一部分作為春節的點心。閩南年初一慣吃炸棗,因為炸棗寓意著團圓美滿。炸棗的外形和麻團很類似,都是糯米類油炸食物,但區別在于是否包餡。炸棗唯獨閩南才有,分甜咸兩種餡料,甜的是芝麻餡或花生餡,咸的由三層肉、胡蘿卜、高麗菜、豆干、芹菜炒制而成,而表皮則由地瓜和糯米油炸,黃橙橙的,很是可人。外皮酥脆有嚼勁,內里是恰到好處的柔軟,地瓜的香甜沁入心扉。炸棗圓滾滾的,象征團圓,應景又好吃。對很多出門在外的閩南人來說,炸棗的味道,就是春節老家的味道,是記憶深處的家鄉味。
花生酥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花生酥這種零嘴。但是似乎閩南人對花生酥有特別的偏愛。許多小時候的零食到了長大后已經難得一見了,但是花生酥是少數幾種在長大后依舊年年過年都能看到的傳統零食。每次看到都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ㄉ窒愦嗫煽?,小時候甚是喜愛,家里大人總是管著不讓多吃,怕會上火吃不下飯?;ㄉ挚梢哉f是閩南人深刻的童年記憶。
貢糖
貢糖,顧名思義是先民敬奉朝圣的精品,這種“進貢”之典故雖然如今已無從考證,但貢糖的傳統制作手藝和上乘質量,卻已相沿流長。據了解,貢糖因符合古老風味,又不乏現代口感,使其像歷代貢品一般高貴,足以進獻帝王,因此謂之“貢”。更由于貢糖制作以人力捶搗,須持續不斷“打”,乃諧稱為貢。貢糖的味道極甜,小時候真的是超愛的, 不過長大后就感覺一般了。
油炸酥
油酥炸也是閩南獨有的小食,閩南話叫炸叩。外形不大,小巧精致,像月牙一樣,正好可做配茶的點心,邊沿捏出花邊,很是好看。好吃的油酥炸,炸熟后外皮金黃,像一個個亮堂堂的金元寶,寓意吉祥,所以是閩南人逢年過節喜愛的食物。內里則拌有白糖、蒜泥、蔥頭和花生粉末,口感香甜,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令人回味無窮,好似吃了油酥炸,來年才可以賺大錢。
麻糍
不知是不是家鄉獨特的風俗,每年春節必定會吃麻糍,這種風俗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變過。在許多閩南零食已經漸漸退出餐桌的年代,麻糍依舊那么堅挺。白色粘糯的麻糍配上花生碎或者芝麻碎,味道可以從童年懷念到現在。閩南麻糍以南安英都鎮的最為有名。
麻粩
麻粩是閩南著名小吃,歷史悠久,遐邇聞名,相傳古代地方官員曾將它作為貢品送上宮廷,深得朝廷贊賞,素有閩南貢品之稱。該寶貝香甜可口,入口酥脆松軟,雖甜而不膩,好嚼勁,且不粘牙,嘗后令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麻粩營養豐富,具有增進食欲之功效,老少皆宜,食而不厭。它是筵席上的珍饈,也是送禮佳品哦。小時候吃麻粩家里總是不讓吃太多,因為吃多了容易上火吃不下飯。滿滿是童年的記憶。
桔紅糕
桔紅糕是一種口感清涼,味道甜而不膩的傳統米粉制特色糕點。東南沿海各地都有食用桔紅糕的習慣。雖然各地的橘紅糕在形狀、顏色有差別,但是味道、工藝相似。主料有:鮮橘皮、白砂糖、糯米粉。對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癥狀有一定功效。閩南人一般在春節前后都會食用桔紅糕。
冬瓜糖
吃冬瓜糖喝冬瓜糖水也是閩南的一大特色。不知道外地有沒有這樣的飲食習慣。閩南冬瓜糖很甜,甜到完全可以替代冰糖的程度了。若是把冬瓜糖放進開水里泡,就變成了冬瓜糖水,味道清甜可口,還具有降火的功效,小時候非常喜歡。
閩南的小伙伴們
這些過年必吃的零嘴零食
你吃過幾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