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中華老字號
五代人堅守的百年老味
一項技藝沿襲了五代,
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
一道糕點百年來保持一個味道,
是手藝人最引以為豪的褒獎。
長按下方二維碼購買↓↓↓
“
”
很久以前,它是安溪官橋一帶居民逢節日喜慶便制作的一道糕點。清雍正年間,官橋赤嶺村大戶人家林光武,廚藝好,擅蒸粉粿,更能制出好吃的“甜糕”。欽差陳萬策奉旨到安溪賑災時,將此“甜糕”帶回讓雍正帝品嘗,獲皇帝賜名“桔紅糕”。
老字號“成珍”清朝時用在包裝上的印鑒
到了后來,林光武嗣孫林維扁對其加以精心改進,形成一套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并創立了品牌“成珍”,成為安溪當地家喻戶曉的食品商號。
作為“成珍”第四代傳人,現年50多歲的林國基,從小就對桔紅糕制作耳濡目染,深感傳承責任重大,大學一畢業,就毅然回家,跟著父親學習桔紅糕制作工藝。
制作桔紅糕需要經年累月的反復練習,當時年紀尚輕的初學者林國基差點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在父親的諄諄教誨和耐心教授下,最終掌握了這項傳統手工藝,并成為福建省成珍桔紅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使這個百年商號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和傳承。
長按下方二維碼購買↓↓↓
堅守傳
統
“
”
一顆小小的桔紅糕,必須經過精選糯米、浸泡、洗凈、研磨、濾水、配料、蒸熟、煮糖、揉拌、切塊、糝粉等一系列繁瑣而精細的工序,再進行包裝,才得以推出市面上進行銷售。
長按下方二維碼購買↓↓↓
但是這看似標準化的一套工序,為什么市場上卻難以模仿呢?
原來是因為成珍桔紅糕的制作過程不是呆板、機械性的動作,不僅手工需要靈巧,并且對食材和每一個環節的變化要有比常人更高的敏銳度。
比如浸泡糯米沒有固定的時間,要根據米粒的浸透狀況而定;工序多又要注重細節的拿捏,根據四時節氣不同,掌握的火候也不一樣;揉拌的力度,究竟出多少力,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只有經年累月不斷地揣摩、實踐才能掌控好。
很多人為吃到正宗的桔紅糕常特意驅車到成珍門店購買,過往旅客、回鄉探親的華僑及商人途經安溪官橋時總不忘帶些桔紅糕回去,或自家飲茶品嘗,或饋贈親友,共寄鄉思。
傳統茶點 聲名遠揚
老字號
煥發新活力
“好茶要有好茶配,好茶配就是成珍桔紅糕?!边@是30多年前,福建人民廣播電臺閩南語頻道對臺灣廣播的原話。
2000年,成珍桔紅糕獲得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品安溪鐵觀音,嘗成珍桔紅糕”的題詞。
在安溪重大茶文化交流會、鐵觀音神州行等大型茶事活動中,成珍桔紅糕及系列食品被制定為唯一的品茗好伴侶,,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愛。
其實,現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桔紅糕”,但粗糙的工藝和隨意添加的香精卻破壞了它原本的味道和口感,以至有人戲說現在“甜粿撒些淀粉,就是‘桔紅糕’”。
而“成珍”作為百年老字號,產品一直以品質穩定,口感純正而成為茶鄉人驕傲的食品品牌,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成珍桔紅糕更是獲得東南亞、香港、臺灣等地僑胞的青睞,成為他們懷念的家鄉味。
傳統手藝 貴在堅持
一個傳統品牌傳承百年,迎來了又一次嶄新的生機,品牌傳承人林國基卻有了煩惱。
制作桔紅糕是一件很累的手工活,加上產品利潤低,銷路不大,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愿意再學這門手藝,傳統手工藝發展瀕臨危機。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產量小,成珍桔紅糕經常是供不應求。
作為“非遺”傳承人,林國基也納徒傳藝,他說,只要有人愿意學,自己就會用心教授。如今,林國基的兒子也在學習這門傳統技藝,他是成珍老字號的第五代傳人。
一顆小小的桔紅糕,
幾代人的匠心。
尋一個悠然的午后,
泡上一壺清茶,
品嘗著成珍桔紅糕,
生活可以很愜意。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立即來搶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