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結果都是取舍的結果。]
這兩天粗讀大數據。發現了一個問題,提出了一個疑問。
??發現的問題是??:大數據與大腦有相關性。大數據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開始應用廣泛,它的本質不是傳統的數據統計帶來的簡單的因果關系,而是數據的相關關系。在相關關系分析法基礎上的預測才是大數據的核心。這讓人自然會想到大腦的功能,每個人的思維就是一個大數據處理體系,如果有的人擅長去尋找不同事件之間發生的因果關系,那么這個叫做因果錯覺,因果錯覺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女性因性格敏感等特點,會不自覺的將事情發生的結果,采用自己主觀判斷來歸因,但事實上,事情之間的相關關系才是真正的關系。人的思維體系中,相關關系更加重要,相關關系代表調取大腦中的既往相關經驗,來處理眼前的事情,更加客觀。
大數據將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信息廣速度快,是很好,可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數據無處不在。大腦就像數據倉庫,在數據充滿我們的大腦、生活、生命中時,如果不去清理,不去遺忘,很容易一腦子漿糊,身心不舒暢。任何環境下我們都需要在紛繁的情況里簡化問題。
我的疑問是:怎么刪除。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如何做一個自我的搜索和過濾器,最好做成一個芯片,安放在我的手腕處皮膚下,這樣,我就可以快速的找到我想看到的東西,忽視噪音,更加直接的去感受和了解自己。因為路徑縮短,我便可以將時間放長,慢慢的去體會和感受,就好像小女孩慢慢的舔一個棒棒糖,而不是豬八戒吞一個人參果。這才是我要的密度和質量。
芯片是個玩笑, 出色的信息提取能力能夠促進一個人的決策,一個人的一念一息及多年慢慢形成的價值觀才是做選擇的依據。你是不是有和我一樣的經歷,上千張照片中,刪還是不刪是個問題。怎么確定保留哪張,根據什么原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則,有的人認為,人最全的一定要留,有的人認為背景全的一定要留,有的人認為留表情最好的,有人認為留姿勢最美的,甚至有的認為沒對好焦距的朦朧的才是最有意境的。而我應該最清楚我怎么篩選,藝術家羅丹說,雕像就在那塊石料里,我只是將那些不要的東西去掉了。但是要知道雕像到底是什么,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自己到底要雕什么??磿彩且粯?,書籍能使一個人瞥見這個世界的一角。是你自己選擇去瞥見哪一角。
對于大數據中垃圾數據的刪除和遺忘處理,早已有人考慮過這個大課題并書寫出來警醒大家。
對于個人生活中的刪除,我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只能試試這樣考慮:取和舍。一切的結果都是取舍的結果。拿處理碎片化信息舉例,如何在微信圈中過度的被動文字中進行選擇,而不是失掉獨立思考的能力被一條又一條自動跳出來的新聞頭條,推送提醒,對話提示等所左右:1)減少重復閱讀的數量;2)選擇激發自己的動力和能量的內容閱讀;3)篩選過濾,超過10條都不會看的公眾號可以刪掉了,這代表你試錯成功,那原本就是你不需要的信息;4)限定時間,可以常規,但必須節制,減少刷新次數;5)嘗試每周至少有一天不看微信,將清凈歸還自己,不要讓一個功能控制了你,更不允許左右你的心情。彈性調整是對自我的一種負責。也是對自我是否足夠認知的衡量,越是了解自己越是容易根據內心變化和外在影響來及時調整狀態。
日本可能因為資源集中而緊缺,一直很倡導簡生活,最近很流行的一位日本女士所著的一本書《斷舍離》,將人身邊的外物采用各種方式進行清理,代表對內心的一種掃除力,從而保持一種簡約清爽的生活態度。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對生活進行刪減,試試斷食(辟谷),試試冥想訓練,看網上寫過一個訓練,基本要求為整天不語,不帶手機,不帶手表,拋開時間和事件和想法的概念,體會真正的當下,自己面對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做出選擇-同時意味著舍棄其他的可能性-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造成這個困難的無非是利弊兩個字,但因利弊兩個字背后摻雜了太多的心理變量,因此難倒了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好漢。為了有能力更好的進行抽象的思考和決策,挑戰自我,嘗試一下刪刪刪刪的效果吧。
《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為《刪除》那本書寫了序言,頭一次想用截圖的方式給人看,生怕破壞對人家思想的精妙之處,一個序言可以寫成這個樣子,這讓人情何以堪。
參考書目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 盛楊燕 周濤 譯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 袁杰 譯《刪除:大數據取舍之道》 浙江人民出版社
CDA數據分析師培訓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