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消費金融風控手段的首選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消費金融逐漸滲入了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數據技術以及新興市場的興起,更使其有了成為新藍海的可能。在小額、便捷、體驗等方面,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可能會帶給消費者更加有效的服務,也有可能運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來更好地管理風險和控制成本。
當前,各種各樣的電商、廠商、互聯網金融企業都參與到消費金融產品創新中。應該說,這些新產品是基于商業信用開展的消費金融創新,有助于推動內生于實體部門的消費金融模式發展。
實際上在許多國家,最早的消費金融服務提供者往往都是實體企業,如1950年日本的月付百貨店就開展了分期付款銷售業務,1967年韓國的商場開始發行百貨店內信用卡。正是這些實體部門的創新,為專業消費金融機構提供了實踐探索基礎,并推動了諸多法律規則的制定和完善。
可以借鑒的是,我國同樣可以鼓勵和促進包括商業企業、流通企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借貸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內的不同主體,充分介入到消費金融業務創新中,并為此創造更多的制度保障。長遠來看,在我國隨著網民數量的劇增和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只要給予適當的規則進行規范引導,這些創新將對銀行消費金融產生較大沖擊。但是,在鼓勵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同時,也需注意其風險防范。
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沒有專門針對消費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則,而是以功能監管的思路,著重圍繞消費金融的業務品種進行監管,這也適應了混業時代的創新需求,有助于把握消費金融市場的風險與效率平衡。
有鑒于此,我國消費金融體系建設也需做好風險控制。其中:
一是加快推動信用體系建設,支持民營個人信用機構的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積累有效的個人信用評價機制,與央行征信體系形成有效互補。同時,逐漸使得各類非銀行消費金融機構、新興金融組織與整個信用體系建設融合起來,使其能夠有效利用各類信用數據庫,同時提供更多的消費信用信息積累。
二是對于非銀行的消費金融提供主體來說,應該爭取建立獨立的風險評估部門和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同時有效管理消費金融業務,與其他主業進行協調定位,避免出現財務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三是充分運用各種風險分散手段,如保險和擔保支持。保險業可以通過提供征信服務、小額信貸保險等來解決消費信用風險控制,擔保同樣為消費金融的發展提供專業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例如,現有的汽車消費信貸保證保險、助學貸款信用保證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都對促進消費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是有效監督消費信貸用途,建立獎懲機制,使得貸款人真正利用消費金融工具來進行日常消費,而不是把資金用作他途。
作為保障,還需要從制度層面入手來完善消費金融發展環境。首先是構建系統的消費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其次,在吸取國外經驗教訓同時,努力構建適應國情的消費金融監管機制,以功能監管、差異化監管為基本思路,為防范未來消費金融擴張中的潛在風險奠定基礎。
除了鼓勵銀行加快拓展消費金融業務、引導消費金融公司健康發展之外,還應該把基于互聯網的消費金融創新作為重中之重。因為在小額、便捷、體驗等方面,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可能會帶給消費者更加有效的服務,也有可能運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來更好地管理風險和控制成本。
未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將讓小額分期貸款變得立竿見影,消費金融的用戶群和場景也將會是正無窮。為了將金融授信、信貸業務流程和消費場景打通,神州融與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和阿里金融云聯合發布了專門針對小微金融機構的大數據風控平臺,利用流程引擎驅動、以決策引擎代替純人工作業判斷模式,實現快速、高效流轉和自動決策的小微金融業務審批處理,并通過一站式整合電商平臺和征信機構等3000+維度的信息數據,以及對接多家評分建模機構等,依據不同維度不同種類建立的風險控制模型,幫助其實現量化風控管理和對接互聯網電商、第三方支付等各種消費場景,為發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小微金融機構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支持。
當然,這一市場的發展還需要規范和引導,從而真正與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形成產品互補、客戶互補、功能互補。